近年来,成都市委编办紧扣事业单位改革对强化公益属性、提升公益服务水平的要求,以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为目标,着力创新事业机构编制管理。
一是以“职能职责”为核心,精准控制事业机构编制总量。构建以“职能职责”为核心的机构编制标准体系,制定《成都市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》,将职能职责作为设立机构、核定编制的唯一依据,明确新设事业单位,必须具备职能职责来源的法定依据和独立履职的必要条件;新增事业编制,必须有新增职能职责,或者现有职能职责涵盖的工作任务有明显增加。目前,全市事业机构编制规模控制在了合理、可持续的范围内,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不断提升。
二是以“运行评估”为基础,精准配置事业机构编制资源。构建以“提质增效”为核心的职能运行评估制度,制定《事业单位职能运行评估工作操作规范》,通过评估工作事项合理性、岗位设置科学性、工作任务饱满性、工作效率高效性,对事业单位运行状况进行监管,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事项的依据。对履职错位越位、特定工作任务完成、编制使用效益不佳的予以撤销机构、收回编制;对公益任务加重、工作运行高效、群众满意度高的事业单位给予编制支持。目前,已对市公安局、市总工会等市级部门所属35家单位实施了评估。通过评估,更好地督促事业单位依法高效履职,盘活用好事业机构编制资源。
三是以“基本编制+”为手段,精准保障民生领域用人需求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积极推行“基本编制+”管理。针对远郊市(县)与中心城区因生源变化,出现教师编制超国家标准与严重不足并存的问题,制定《区(市)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和调整操作规程》,推行中小学教职工“基本编制+动态编制”的管理模式,依据生源变化情况每年调整各地区教师编制。《规程》建立以来,共动态调整编制2600余名,重点保障了生源增加地区编制需要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教师编制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矛盾。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系统人力资源配置,制定《成都市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实行人员总量控制的试行办法》,推行公立医院“基本编制+员额”的人力资源标准,基本编制主要用于保障核心管理人员和中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,其余人员用员额保障,增加了公立医院人员总量,解决了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与事业机构编制资源有限的矛盾。
编辑:刘松